这是模拟奥运场景,与一般校园运动会不同,领队举着红底白字的横幅——“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一队学生头戴头盔,高举蓝色冰球棍,另一队学生用十几把转椅组成“冰壶阵”,展示着对冰雪运动的理解。
这是北京羊坊店小学每年最热闹的活动。组织者周晨光是该校的一名体育老师,2002年春天,他在这里组织了一场模拟奥运会。三年后,这里被列为北京市首家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截至今年,模拟奥运会已举办了18届,这是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的一次实践。
为什么不举办模拟奥运会?
事情要从2000年说起,那一年是周晨光从教的第12个年头。
2000年前后,周晨光是羊坊店小学唯一受过专业体育训练的老师。除了每周20多节体育课外,他还负责学校田径队和特教班的训练,每天带孩子们晨跑,放学后教孩子们打乒乓球到下午八点半。学生们机械地练习,周晨光也机械地教,人生的终点一眼就能预见。他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些不满。他想,体育老师难道只能是吹口哨、练队的人吗?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孩子们在练体育课时不那么枯燥?
周晨光与他制作的模拟奥运道具。新京报记者石润桥摄
一次,在与首都体育学院教授裴东光聊天时,周晨光说起了自己的困惑。没想到裴东光告诉他,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去加拿大留学前,裴东光在北京延庆区一所小学教体育。裴东光把自己的体育老师生涯概括为“一把尺子、一块手表、一只口哨”。
为此,裴东光在去加拿大留学时,选择了奥林匹克教育专业。裴东光给周晨光点了重点:“你知道奥运会用英文怎么说吗?就是Olympic Games。”之所以叫比赛,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参与,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比赛一样。
周晨光对这个理论概念兴奋不已。他回忆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他在电视上看到约200名号手同时吹响号角,号声响彻广场。他从来没有在校运会上体验过如此浪漫的感觉。
裴东光建议自己举办一次模拟奥运会,虽然没钱给孩子们买常规的体育器材,但可以在典礼中给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孩子们可以唱歌、唱体育圣歌、朗诵、表演、摔跤,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我支持你举办奥运会”
举办一届模拟奥运会并不容易,甚至充满艰辛。
当周晨光把这个想法分享给办公室的同事时,没人有太大的反应,甚至有人觉得他在胡闹,而更让周晨光头疼的是,他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参考资料。
周晨光制作成功的第一件物品是一个手电筒,只有一个要求:能够在夜间发光。
那时网络还不发达,全家人就帮周晨光从亲朋好友那里收集资料,看看电筒应该怎么做。终于,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第一代电筒问世了。主体是一个电筒,外面包裹着一层红色的塑料,通上电之后,这种特殊的塑料表面就能发光。
模拟奥运会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班代表不同的国家。周晨光不知道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相关术语怎么说,为此,他给各国大使馆、外语学院的朋友打电话。为了让火炬架燃烧而不至于发生危险,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位舞台美术老师建议他用鼓风机。
模拟奥运会的筹备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周晨光花的钱都是家里的存钱罐里的,有时候几十元,有时候几百元。存钱罐里的钱用完后,他就偷偷地从儿子的四个存钱罐里拿钱。
羊坊店小学模拟奥运会颁奖仪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1年夏天,周晨光要去秦皇岛一趟。他告诉妻子孙茜,裴东光教授在北京申奥时做了十几块有关奥运会的展板,他想把这些展板从秦皇岛带回来,供自己参考。妻子孙茜一直支持周晨光办模拟奥运会,但这次,周晨光要了2000元的车费。这个数目对于全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他记得,当时6岁的儿子听到他和妻子聊天,突然放下玩具,转身跑到卧室,抱着四个存钱罐走出来。儿子把存钱罐放在周晨光面前,扬起稚嫩的脸,安慰周晨光说:“爸爸,我支持你办奥运!”
当他打开存钱罐数钱时,发现金额超过了2000元。周晨光说,那是他记忆中最感动的时刻,他觉得自己完全被理解了。
五环、五角星和“和平鸽”
2002年5月10日上午,筹备了一年半的模拟奥运会终于开幕了。为了节省经费,这次奥运会只设置了软式标枪、软式铁饼、短跑、跳远、铅球五个项目,分为五个赛区,全校852名孩子参加了全部比赛项目。
周晨光规定,每个班级在走过主席台前,必须表演一段自己国家的节目,时长不超过一分钟。这一环节往往展现出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朴素理解。代表韩国,大家穿上朝鲜族服装,手拿笛子,做出吹奏的姿势,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响彻整个会场。代表日本,有的同学用日语喊出“加油,我们是第一”的口号。有的班级被抽到巴西,学生们把报纸、塑料袋剪成草裙缠在腰间,头上戴上羽毛,舞姿十分逼真。
羊坊店小学模拟奥运火炬传递场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火仪式上,两根简易火炬从队头传递到队尾,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传递。最后,两名学生代表举起火炬,跑到二楼锅炉房旁边的天台。那里是学校的最高点,一个冰箱大小的火炬架早已等候在那儿。同学们做出点燃火炬的动作,周晨光接上电源,鼓风机将红布吹向天空。一瞬间,不仅同学们欢呼起来,他的同事们也欢呼起来。
让周晨光印象深刻的是,三年后,学校申报奥林匹克教育特色学校。当年模拟奥运会开幕式上,周晨光让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穿上天使的白袍,头戴两只小翅膀,亲手点燃奥运圣火。他还用废纸做了1000个小足球,让小朋友把它们排成巨大的五环五角星的形状,寓意五星五环携手,世界充满和平。
布置完毕后,邻居家的鸽子从笼子里出来,一群群“和平鸽”仿佛约好了一般,飞向现场。
让孩子们感受冰雪的滋味
仿佛突破了第一道障碍,模拟奥运会圆满结束后,周晨光对体育教学探索的热情愈发高涨。
曾与周晨光一起上过6年体育课的余嘉傲记得,周老师曾发明过一种用废纸做成的足球,孩子们可以在上面画画。他还开创了一个游戏,大家把球抛起来,当球飞到空中时,学生们就在空中击掌。一开始,周老师示意大家击掌三次,之后在抛球过程中,击掌的次数一次次增加。他还发明了一套“击鼓健脑操”,灵感来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每当学校里的学生“击掌”击打课桌时,余嘉傲总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激情。
2015年左右,北京申奥成功,周晨光开始想着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冰雪的滋味。周晨光先是用带轮子的转椅模拟冰壶运动。椅子太轻,他就把孩子们的书包挂在两端,用粉笔在地上画圈,这才把冰壶运动的规则讲完。
周晨光亲手制作了冰壶。 新京报记者 石润桥 摄
他不满足于孩子们仅仅知道规则,于是把轮胎和转椅的轮子组合起来,做了一个类似冰壶的教具。他还尝试将冰壶与民间游戏结合起来,用盆子装上水和沙子,冻成冰块再切成他小时候爱玩的“冰壶”。
2019年年底,周晨光组织学生们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冰场打冰球,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真正的冰面上打冰球。
学生王一诺的妈妈李宇说,到冬奥会开始的时候,王一诺已经跟着周晨光学习旱地冰球和冰壶三年了。这个今年上五年级的孩子,在冬奥会期间特别活跃。冰壶比赛那天,李宇看不懂比赛,想换电视看,王一诺一把抓住她说,自己完全看得懂比赛,很有意思。她指着电视开始讲解:前搓、后搓,什么是犯规,什么是得分。一场比赛下来,王一诺把冰壶的知识都讲解了一遍。
于嘉傲如今已经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冬奥会期间,她如愿当上了“城市道路志愿者”。每天,她需要从海淀区赶往北京朝阳站,给乘客指路、拿行李、推轮椅。如果对方不着急赶火车,她就请他们在纪念册里留言,写下对冬奥会的祝福。她觉得,能为这场盛会出一份力,能参与其中,就是最大的意义。就像小学时,她从同学手中接过火炬,感受到集体的热量和激情。
(孙茜、李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石润桥 编辑 胡洁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