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立了几百人的工作群,但很多同事都在寻求帮助和咨询。大部分健身俱乐部都不向国企租用场地,即使符合条件,但场地租赁关系复杂,只能按比例豁免。”
齐林坦言,他和合伙人开的健身工作室资金链比较扎实,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他所认识的一些工作室的教练,却选择回家乡寻找就业机会,甚至选择其他行业。
相比小型健身工作室,在上海拥有 150 家门店、以互联网产品思路运营的健身平台乐客,在这波疫情中展现出了更稳健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更健康的运营结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承担门店暂时关闭对成本消耗的影响。
“这几个月我们店面租金都正常缴纳,所以成本压力也很大。”2019年加入乐客的刘店长,目前管理着上海市徐汇区的两家乐客门店。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疫情期间,虽然乐客及时提供了“停卡”的保障措施,但还是有部分会员申请注销卡。
“退卡金额大概在3000到4000元左右,占比很小,因为可能会影响到部分会员的收入,所以会立即退还。”
“据我了解,大概有30%的私人健身俱乐部都难以维持运营。这几个月,有很多教练来乐客找工作。”
然而,情况似乎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
静安寺一家健身工作室的马教练告诉澎湃新闻,7月1日健身房开业后,他每天的课都排满了,虽然新会员不多,但老会员也陆续回归,健身房的“热闹气氛”又回来了。
马教练也表示,“倒春寒”终究会过去,如果有机会,工作室还会继续扩大规模,抓住大家运动欲望强烈的时间窗口,把之前的损失补回来。
刘经理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乐客健身中心的客流量已经恢复到45%到50%左右,“我们对后续恢复正常很有信心,总部也在做很多努力帮助上海地区的门店恢复正常。”
网上健身直播有用吗?
持续3个月的全区域静态管理,其实并不是上海健身行业第一次面临疫情的冲击。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体育赛事活动相继取消,体育训练、场馆运营也相继停止,彼时,上海的健身行业已然经历了一波“寒冬”。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大部分健身品牌和小健身房的教练都选择转战线上直播,鼓励更多人居家健身“自救”。如今,线上团课、私教课、健身直播,又成为一些健身教练的谋生手段。
“其实3月初,来健身房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就已经着手准备了。”在上海青浦乐客门店担任私人教练的黄教练告诉澎湃新闻,“相比上一波疫情,我们的准备更加充分。”
2020年以来,经过疫情冲击,乐客创立家庭健身品牌LITTA,目前线上付费用户超过40万。
这次线上课程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健身课,也有1对1的私教课程,不过在这波疫情之前,线上的家庭健身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线下门店和教练的辅助工具。
“静态管理的第一个月,我们大部分同学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买菜、如何保障生活必需品上。从第二个月开始,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LITTA。”
回顾近几个月的网课,刘经理坦言,学生参加网课比例的提升也体现了静态管理期间学生心态上的变化。“当吃喝问题解决了,大家都需要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就体现了我们网课的价值。”
工作更多,收入更少
为了激发更多学生的健身热情,乐客在静态管理期间推出了为期14天的免费线上课程,此外,学生还可以以下一节线上课的价格在线训练两小时。
对于健身爱好者来说,这是居家抗疫期间的一份“福利”,但对于健身教练来说,每节网训课的收费减半,直接意味着他们的收入也会减少。
“这三个月,我感觉工作量增加了,收入却减少了。”黄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两个月来,她上了两三百节私教课,40多节小组课。
“但我觉得我很幸运,虽然我的学生总数不多,但愿意上网课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即便是拥有完整线上课程体系的乐客,也并非所有的教练都能通过线上课程赚到学费,更别说其他小型健身工作室了。
“我们教练在过去两个月里的工作就是与之前的学员保持联系,督促他们坚持锻炼,保持这种关系。”
齐林说,作为合伙人,他只能给教练们发基本工资,“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上网课,因为网课和面授课有很大不同,很多学生觉得,没有教练的帮助和保障,网课的效果会差很多,价值也会降低很多。”
选择坚持下去的教练
“我们需要看到好的一面,采取主动的措施,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在与澎湃新闻记者聊了聊这几个月的经历后,黄教练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算是对未来的期待。
三个月来,黄教练不仅要在网上给学生们上健身课,还要负责自己所在社区的防疫工作。
平时,她早上5点起床,然后切换防疫志愿者和健身教练两个角色,一直忙到晚上11点。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忙着这两件事,但一件是帮助邻居,另一件是帮助学生,我觉得这两件事都很有意义。”
黄教练说,她的学生中,有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一直在上网课,疫情期间不仅身材没有变化,体脂也在稳步下降。
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所经历的积极变化也是她坚持成为一名优秀健身教练的部分动力。
“这段时间上网课,也锻炼了我作为教练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一方面是能不能用最简单或者最清晰的表达,让学生自己调整到标准姿势。”
成长,是黄教练总结这波疫情防控经验时的一个关键词,“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验我,让学员们利用身边的事物,达到最好的健身效果。”
而那些在过去几个月里坚持下来的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连锁店,在室内场馆开放运营后,也确实迎来了一波新的热潮。
黄教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7月1日正式开始线下授课,每天最多有六七节课,最少也只有两三节课,和之前的私教课数量、静态管理没什么区别。
“总体趋势还是向上的,团课后期也会恢复线下课程,我觉得大家健身的热情不会减,只会越来越重视健身,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
乐客体育也发布了成立七周年的数据,尽管受疫情影响,38%的乐客门店暂时关闭,15%的门店复工时间未满一个月,但仍实现了全平台总交易额2.3亿元。
乐客上海负责人Ricky告诉澎湃新闻记者,4月份在上海所有门店暂时停业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完成了8个场馆的线上签售。
同时他们还利用这段时间对乐客体育的教练、合伙人、店长以及不同岗位的同事进行了系统的线上培训。
“这波疫情会让上海整个健身行业重新洗牌。”经历了上海两次疫情防控,刘经理还是希望继续留在健身行业,他更加坚定了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我第一步就是在这个团队里学习如何运营、如何管理,然后希望未来能拥有自己的健身中心,因为我还是看好这个行业的。”
总是有希望的
这几个月来,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加入。
沈嘉豪是齐琳曾经的健身好友,目前在上海一家传统商业健身房担任教练。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疫情这几个月自己只有基本工资收入,但两年的积累还是让他攒了一些钱。
如今,他计划疫情结束后辞去健身房的工作,在上海选择一处合适的园区开设自己的第一家健身工作室。
“这波疫情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包括生命的意义。保持健康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这波疫情过后,健身需求会回归。”
沈嘉豪把这段经历比作健身,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只要坚持,就有机会看到好结果。“我不求完全康复,但也不放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