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付消费”陷阱频发,监管仍不足
昨日,有市民反映,春节假期已过,但位于广州越秀区亮马大厦的一家“康美健”健身会所却迟迟未开门营业,老板和工作人员的电话也无人接听。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这家健身房还拖欠员工工资和物业管理费,会员们不禁担心老板会卷款“跑路”。
事实上,近年来“预付消费”陷阱屡屡发生,如何防范风险?一位律师告诉记者,虽然法律对预付消费有一定的规定,但如何监管尚属空白,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
据会员李女士介绍,“康美健”健身会所开业约一年,“去年我买了半年会员和40节私教课,价值8000元。”目前,李女士只上了三分之一的私教课。李女士称,今年春节前,健身房还照常营业,并通知将于2016年2月15日恢复营业。
然而,15日李女士去健身房时,却发现健身房空无一人。不仅如此,通往健身房一楼的电梯也停运了。“我给前台、教练、销售人员打了电话,都没人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李女士很着急,于是,她通过其他健身朋友联系健身房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一名离职的销售人员告诉她,健身房“关门了”,另有人说20日公司负责人会回来处理。“但很多销售人员和教练对健身房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只说公司还欠他们工资,不知道公司怎么了。”因此,健身房是“跑路”还是因其他原因关门,至今没有答案。
另一位闻讯而来的人士沈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工作人员那里听说,健身房确实在运营上出现了问题,今年1月下旬开业时还曾发生过停电事件。更让人吃惊的是,虽然健身房里空无一人,大门敞开,跑步机、动感单车也还在,但还是有不少会员选择继续健身。“不管他是不是‘离家出走’,反正我就住在附近,不如自己过来锻炼。”不仅如此,沈先生说,自从健身房关门后,健身房里的一些小器械也被收走了,“原本哑铃架上摆满了各种型号的哑铃,现在只剩下几件了,根本没有一副完整的哑铃。”
一百多名会员损失了大概一百万?
昨日上午,记者到达现场看到,健身会所内没有工作人员。根据前台电话簿,记者尝试致电健身中心总经理余先生了解情况。截至发稿时,电话无人接听。随后,记者又致电其中一名销售人员,其称:“不知道公司是不是倒闭了,不过也没接到复工通知,公司还欠我一个月工资。”此外,亮马大厦物业管理处还称,健身会所还欠物业管理费约6万元。
对于会员的损失,李女士称,她只知道身边十几位熟人支付了近十万元的教练费。另外,根据健身房办公室摆放的一百多份私教协议,每位会员的约定价格从2000元到几万元不等。记者据此粗略估算,会员的损失可能高达百万元左右。
昨日,李女士与其他会员向大东派出所报案,但民警到现场后却表示,这是一起经济纠纷,建议通过工商部门处理。
律师观点:追回损失有两种方式,但都不太管用
事实上,近年来“预付消费”陷阱屡屡发生,“预付会员卡”实行“预付费制”,消费者虽然获得折扣、减免、赠品等优惠,但却导致门店突然关门、会员维权困难等现象频发。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省消委会首席法律顾问朱永平表示,目前法律对于预付卡如何使用和监管仍是空白,这也导致很多不具备发行会员卡资质的企业仍发行会员卡的案例大量出现。他还介绍,商务部2012年底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也对发卡机构做了详细规定,明确将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预付卡纳入备案管理范围。但这一监管措施并不能强制企业备案,尽管最高罚款只有3万元,但在事后监管中始终面临执行难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自己刷卡消费的商户突然倒闭,挽回损失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如果是正常在该商户购卡,可以通过民事途径提起诉讼追回余额。购卡相当于签订合同,这种合同通常被视为无效合同,商户必须返还余额。但如果商户经营不善破产,就只能被查封、拍卖。这种情况下,处于消费链末端的消费者很难挽回全部损失。二是如果商户进行虚假登记等诈骗行为,可以提起刑事诉讼。但这意味着消费者必须先取得证据,证明商户的营业执照、税务证明、注册地址等都是虚假的。“这对消费者来说也很难取证。”
类似案例
1.乳制品
2015年1月,家住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新城某高档住宅小区的吴女士在小区内一家牛奶店订购半年牛奶,该店对半年瓶装牛奶只收取五个月的价格,优惠价仅为600元。岂料,仅过了20天,她就联系不上这家店了。
2. 美发沙龙
今年初,有市民反映,广州海珠区江湾大桥南附近一家东妮街美容院突然倒闭,老板失踪,并拖欠21名员工37万元工资。同时,多名市民的会员卡无法兑现,涉及金额共计170余万元。
3. 水果店
去年12月,广州水果店全部关闭,广州分公司冷清,广州多家水果店关门,随后又传出水果店资金链断裂的消息,这个一年建了300多家店、号称三年建1万家店的机构,瞬间轰然倒塌。
文/广州日报记者 沈晖
图/广州日报记者 陈有子